罗明忠:赋能“百千万工程” 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罗明忠,省人大常委会“三农”咨询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乡村振兴实验室执行院长(主任)、教授)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通过专题调研发现,各级党委、政府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以“百千万工程”统揽全局,创新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迈进,成效显著。
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采取了诸如“反向飞地”“一把手招商引资”“品牌培育”等多种举措,打出产业政策“组合拳”,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同时,在全面清查镇村两级闲置资源、低效利用资源以及自用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激活闲置资源,盘活可用资产,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按照“点上求突破、面上谋跨越”的思路,积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现了生态建设“出力”又“出彩”。面对农村住建难题,镇(村)干部带头,迎难而上,各地私搭乱建行为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乡村风貌管控和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短板,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支撑、塑造新优势,更好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专题询问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耿辉表示,要推进广东省中心镇高质量发展,将推动中心镇扩权赋能,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向中心镇倾斜,为中心镇建设发展注入动力、提供支撑。相对其他镇而言,中心镇必须有更高水平的镇域经济、完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的公共服务、更高品质的圩镇风貌、更高效率的治理模式,要持续推动要素向中心镇集中、项目向中心镇集聚、力量向中心镇集结。将选取部分基础设施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的方向进行重点打造,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成为全省乡镇建设的典型样板。此外,按照“一镇一规划”要求,推动中心镇编制建设规划。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棕会表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重点从“三个一”着手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一批政策,解决制度创新、制度供给问题。结合广东实际,正在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各种要素。二是建好一个平台。2022年12月,省农业农村厅建设的广东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农村产权电子化交易。接下来,将不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农村产权全程线上交易。三是打造一批试点。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扶持对象,围绕1062条典型村集中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打造一批试点示范样板。同时,实施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加快推进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展建议及对策
受思想认识和其它主客观因素的约束,在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也还有不少亟需破解的难题。面对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关键是明确目标,然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久久为功,聚力发展。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转变认识,踔厉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干部的选用及其作风是“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乡镇干部对“百千万工程”的学习和讨论,深化对“百千万工程”核心要义、理论逻辑和重要定位的认识,明确“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统揽工程”,对于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和总要意义。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以学习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认识,形成万众一心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势头。同时,健全干部保护机制,实行干事创业风险备案制度,细化负面清单。坚持重实干与实绩、重一线与基层、有为者有位三个导向选拔优异干部。
二要加大支持力度,不断释放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活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重点产业项目用地支持,在经营性用地“农转用”指标上予以倾斜。在安排政府资金支持和专项债券时适当考虑向老区苏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省际边界地区斜,最大限度避免中央、省立项项目对市、县资金配套要求,破解“基层困惑”。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奖励机制,将村集体增收部分按比例给村干部和经营人员分红。
三要推进多管齐下,分类施策,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改善。“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最终得益者在群众。因此,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制定广东省农民集体建房管理指导意见。不断激发和提高农户参与绿美建设的积极性,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用5年时间,分3个阶段(2年歼灭战、4年攻坚战、5年总体战)彻底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题。明确对违建进行“全部拆除”“部分拆除”“暂缓拆除”“罚没”等分类处罚的操作标准。探索农房集中建设,避免产生新的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