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作者:何安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城乡融合需要明确的一个目标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是对过去不平衡的工农关系、不对等的城乡地位的纠正。“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
一、把握两个趋势
趋势一是从城镇视角看,人口出村进城大迁移仍是主旋律。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城镇郊区向中心城区、小县城向大都市的梯级流动趋势将长期延续,到县城和中心镇区集聚是农业转移人口可望可及的重要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8.3%,相差近18个百分点,涉及2.52亿人。农民工2.98亿,其中1亿人已经进城落户,还有近2亿左右在城乡之间流动。同时,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日益成为难以流入大城市的人口的重要选择,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化特征更加突显。2000—2010年、2010—2020年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别由3.42%、1.81%、0.52%、0.15%变化至2.37%、2.06%、0.44%、-0.36%,表明一线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依然明显,二线城市面向人才和年轻人口的“抢人”大战效应并未消失,未来人口仍持续向大中城市集聚但增速可能放缓。县城和镇区将成为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趋势二是从乡村视角看,存在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村庄数量减少等问题。我国农村60岁、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15.0%、10.1%上升到2020年的23.8%、17.7%,农村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比上一个十年要快。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部分村庄出现人口、住房、产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空心化”。1990-2022年,全国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数量从74.3万个减少到47.8万个,减少26.5万个,下降了35.7%;同期村庄(自然村)数量从377.3万个减少到233.2万个,减少144.1万个,下降了38.2%。
二、关注四个问题
一是要关注城乡功能衔接和产业分工问题。城乡之间不应“谁优越于谁”。城镇是人口集聚之处,现代生活条件走在前面,但乡村也在逐渐具备现代生活基本条件。有人钟情于城镇生活,也有人偏爱乡村生活。城乡只是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城乡之间也不是“谁从属于谁”。要强调乡村的独立性和发挥好乡村功能,特别是农业衍生的多重功能。城乡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更为发达,但乡村的资源禀赋对农业及其衍生产业具有发展优势,也更具生态优势。乡村的广阔空间也为城镇居民灵活创业就业、开发新业态提供了场域。
二是要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如果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乡村还要再转移1.2亿人口;2023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3%,城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2.5亿人,这部分人群的市民化质量还不高。能否让这3.7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留得住、有就业、能融入,成为新市民,是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突出挑战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实现“同城同权同服务”、经济发展动力减弱导致县域人口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转移人口中特殊群体难以稳定就业。
三是要关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路径依赖强且转型困难、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趋势加剧等突出问题。要让县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就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以现代化为引领,发展数字经济;以可持续为导向,发展绿色经济;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发展创新经济。
四是要关注乡村活力激发和农耕文明传承问题。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防范农民进城“落不下”的问题,导致城市居民阶层断裂,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防范村庄凋敝和农民“回不去”的问题,导致农民失地而成为“新流民”。此外,当前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能更多的是依靠村干部在支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1-9月,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增长67.4%。这既暴露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面临挑战,也削弱了群众对村集体的信任感、认同感。
三、聚焦五个重点
一是要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破除妨碍城乡人口和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二是要聚焦服务均等设施一体,加快建立与常住人口挂钩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是要聚焦城乡功能产业融合,培育县域富民产业,走新“土特产”路子,以民营经济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四是要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力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扩大就业容量,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有效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五是要聚焦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构建乡村大人才支撑体系,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强化还权赋能,赋予县乡村利益相关者更加充分的发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