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体育平台 版权所有
- 主办:IM体育平台办公室
- IM体育试玩
- 承办:IM体育试玩
- 粤ICP备18013952号-1
- 网站标识码4401830036
-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181号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由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度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研讨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顺利举行。本版摘编论坛部分精彩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广东省目前大力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相关政策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最值得关注:一是全面振兴,二是新形态振兴。广东省要实施全域、全面的乡村振兴,同时要在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发展形态下去讨论如何精准地进行乡村振兴。因此,广东省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原有以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入城市等更高行政区划动力的升级,以期在新的时代凸显新的业态发展模式,实现真正的全域高质量发展。
一、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
(一)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连续体
根据诺瑟姆曲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经验,我们发现,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在思考中国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时,要注意整个城乡连续体形成过程中乡村的变化,关注乡村发展在功能、形态、产业变化上的特征和趋势,根据城乡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推进产业振兴和制定支持性政策,更好地推动全域乡村振兴。
(二)在都市圈范畴下思考城乡融合形态
要站在都市圈的维度上去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出解决路径。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既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高速、大体量发展,还包括了最基础的县、镇、村等区域的小体量发展。目前,广东省本身已经形成了从大城市到县城、再到镇、到村的连续体,要在已形成的都市圈下,结合城乡连续体的思维,施行符合客观规律的城乡融合政策措施。
二、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城乡融合的特征与问题
湾区经济的本质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聚集和规模经济,其城乡融合的特征如下:
一是人口融合。粤港澳大湾区10年内人口呈净流入,增长将近40%,人口集聚特征最明显。
二是空间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扩张和土地扩张比较明显。
三是经济规模积聚。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聚集度居各大城市群首位。
四是产业融合。镇域经济和区级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
五是农业产业革命。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在发生产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同时下降,以及相应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附加值等的全面提升。
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还存在着以下六大差距。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核心区聚集度不足。对比其他三大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核心区聚集度不够高。县域城镇化滞后,特大城市对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偏弱且不均衡。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巨大的城乡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收入比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及20世纪80年代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平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港澳与内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极大。
四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一业独大、服务业发展不足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上的短板,影响全域的发展。
五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半城市化问题,广东省的城市化率和半城市化率“双高”,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内部城中村大量存在。
六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村庄结构转型带来的危机,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板块面临“人-地-业-村”系统失衡的问题。
三、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城乡融合新形态
1.从城乡二分转变为城乡融合思维
要摒弃传统的单向城市化思维,并重新审视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城乡融合思维推进都市圈建设,把打造城乡融合形态作为新一轮都市圈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最重大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要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为目标。
2.重构“大都市-县-镇-村”的城市体系
要对都市圈核心城市、县城、镇和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都市圈核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空间和人口聚集度,进一步强化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地位,突出专业镇的经济功能,乡村纳入整个乡村系统或者成为城乡连续体形态的一部分。
3.以大都市郊区为重点拓展城乡融合空间
都市圈的城乡融合是一个从村到城市的连续体,广东已经在自然地形成以圈为核心、将村庄纳入城市的连续体。要将郊区整体打造成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县城需要跟部分的镇和村镇形成一体,要将县村镇纳入都市圈统一规划体系。
(二)构建乡村新系统
1.分类推进乡村系统重构
乡村重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对于人口流入村,要成为城乡连续体的村镇成为城市形态的一部分。对于人口流出村,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另外,需要改变现在中国村庄的封闭状态,涉及出去的人如何回、以怎样的方式回等问题。
2.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
一是耕地的整合,就是经营权的集中,由小块变大块。二是宅基地的整合,可以把几个小村合成相对大一点的村,形成村镇,实现宅基地跨小组配置。村落适度集聚后,原来村庄的宅基地和耕地进行整合,在人地关系重构的前提下实现农村产业化。
3.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
中国农村的产业应该同时走两条路。一条路是打造“一县一业”的产业体系,另一条路是精致农业道路。此外,广东省的农业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最主要的是要素组合,涉及4个重要的指标——单位土地的报酬、产业体系、高附加值农业、农业生产率。
4.村落公共空间的整合
村庄的公共空间可以依托剩余公地与耕地的整合,公共空间的整合需要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必须保护好村民的市民权利和财产权利,在整合过程中注重村庄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未来的村庄将形成相对集聚的村落,把集聚出来的空地、公地和多出来的宅基地、碎片化的耕地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