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

  •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区探索宅基地多户联建集约利用模式

    2025-07-11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城中村改造难题如何破解?我区已有探索。前不久,仙村镇碧潭村安置社区用地报批已获批复,当前已完成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

      碧潭村旧村变新社区,是我区探索宅基地多户联建集约利用模式的具体实践。今年以来,我区紧抓国家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机遇,在碧潭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试点中,探索通过建筑抽疏、集约用地、多户联建、村民上楼,预留充裕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发展用地,多元化筹集改造资金,重塑安置社区空间,实现从“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优居”。这条新形势下的新路子,让我区有效破解了城中村改造账怎么算、地怎么用、人怎么住、发展怎么保持等难题。

      提升土地利用效能

      让村民住上“好房子”

      “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自建房密集,平均楼距仅1.5米,外立面风貌粗放”“用地匮乏,20多年未分配宅基地”……这些都是碧潭村因土地利用低效而带来的发展困境。

      该村户籍人口976人,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老旧,缺少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偏低,社区治理、平安建设等面临一定挑战。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区积极探索安置用地集约利用模式,统筹安排规划空间,实行旧村归并、整体平移,在附近“荔枝小镇”的存量建设用地上选址,采用“小高层+院落空间”组合模式规划建设安置社区,土地利用效率比传统安置模式提高了41.9%,既满足村民的高品质住房需求,也预留了全村高质量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安置社区:我区充分考虑住房品质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等村民生活需求,加强安置社区风貌管控,打造现代化社区。在建筑风格上,整体采用岭南建筑特色,融入骑楼、耳山墙、博古屋脊等地域符号,色彩以浅灰色和深棕色为主,深灰点缀,充分体现岭南建筑“宜淡不宜浓”的设计美学;在建筑质量上,重点考虑居住品质,采用“好房子”标准,降低建筑密度,着力建设一批11层的小高层建筑组团;在公共服务设施上,通过空间重塑,将户外体育公园、社区广场、开放式庭院和景观庭院、架空层穿插缝合,错落有致地围合成多样空间,新增中央园林3万平方米、活动场地1.5万平方米,配备地下停车场1万平方米、停车位437个,充分保障村民的高品质住房需求。同时,配套建设6大类27个公共和生活服务设施,高水平满足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盘活产业发展空间

      “沉睡资产”变“富民产业”

      聚焦盘活产业发展用地资源的迫切需要,我区对碧潭村旧村庄进行全征全拆,快速形成连片产业用地1649亩,依法收归国有,拟建设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新材料创新基地,重点发展电子气体、光刻胶等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相关产业。预计2030年实现总投资180亿元,年产值约230亿元。

      为彻底扭转旧村、传统安置模式对产业发展空间预留不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欠缺、集体经济发展受限等状况,我区将新安置模式腾出的100亩宅基地,依法转变为国有出让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通过产业振兴保障全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规划建设安置社区内部建筑组团的同时,我区充分考虑社区周围的城乡规划、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功能定位,有效发挥周边交通路网发达、文旅体资源丰富、荔枝产业发展良好等优势,将建设安置社区与打造荔枝小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例如,在文旅体资源联动方面,巧妙串联安置社区与周边高尔夫球场、荔枝博物馆、饶宗颐艺术馆等文体地标,着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旅游魅力的岭南文旅街区;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在安置社区的南部预留商业区,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连成一片,规划建设荔枝展厅、节庆广场、古韵水街、粤剧舞台等新场景,大力发展荔枝产业和荔枝文化,协同打造富有生活韵味、发展活力的新型荔枝小镇,推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步增长,实现新社区和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协同提升。

      此外,针对碧潭村城中村改造的建设资金来源,我区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构建“财政资金+专项债+市场化融资”多元化资金筹集体系,加强政策工具组合运用,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机制,创新全过程资金监管方式,高效统筹各级各类资金来源,确保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皇冠体育 bet365亚洲官网 im电竞 永利博彩 Ladbrokes立博官网 全球十大外围足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