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全力以赴推进“百千万工程” 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也是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外围区和涉农区,我区有城有乡、有工有农,“城”与“乡”交汇融合发展特征显著。2022年,广东省委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我区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落实省市部署安排,按照坤明书记“开拓增城”“五个大抓”工作要求,紧扣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奋斗目标,以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在强区促镇带村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增江画廊 郭建华 摄
突出产业引领
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区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时尚消费品已入选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我区引进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项目(增芯),并在其带动下,相继布局越海集成、中微、星空科技、安信芯等一批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覆盖集成电路“四梁八柱”中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和平台等关键环节,助力广东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同时,作为广州市新型显示产业“双核一轴两带”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核,先后引进广州四大面板制造厂之一的超视界第10.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项目、广州唯一的AMOLED模组工厂——维信诺第6代柔性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并集聚了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2024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达350亿元。
2025年以来,我区积极构建增城特色“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集聚保持良好态势,增芯、维信诺等链主企业持续发挥带动作用,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21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5.9亿元。
与此同时,广州东部中心、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重大平台提级赋能。继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后,今年6月,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入选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预计下半年分期交付使用,将打造全国首个“四港联动”冷链战略节点。
在现代农业方面,我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华南地区首个“伏羲农场”,以新质生产力支撑粮食稳产增产。“这是全国唯一一台基于水田的‘鸿鹄T70’智能拖拉机,能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可自主完成整地、播种、管护和收获。”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魏红波表示,能给大地拍“X光片”的机器人、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广州增城)将用科技改写增城朱村数百年丝苗米稻种培育史。
农文旅融合发展则成为我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另一抹亮色。今年“五一”假期首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增城片区先行示范区凭借白水仙瀑景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两大核心景区及特色民宿集群,单日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各大酒店基本满房,成为增城文旅“顶流”担当。据统计,“五一”期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54.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9.6亿元,旅游市场呈现强劲活力。
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作为引领区实施范围,我区落实“对标世界一流休闲度假胜地,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区”要求,全力奋战“百日攻坚”,大力推进7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70亿元。目前,最美旅游公路28公里示范段路面改造完工,旅游公路主线之一增龙公路改造工程与正果驿站加快建设,派潭高滩、正果老街提档升级与业态提升有序推进,“最美增江游”火热运营,高质量赛事活动精彩连连,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聚焦品质提升
城乡面貌蝶变焕新
“百千万工程”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2024年,新塘镇入选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数量由3个提高到4个(新塘、石滩、中新、仙村,其中仙村为新增千强镇)。当前,新塘镇正按照小城市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加快扩容提质。
曾经一片荒芜的坑塘,摇身一变成了高颜值公园。“真好,放假了,就能在周边找个地方放松一下”“沿着休闲步道走,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石滩镇中央湿地公园一亮相,便成为村民好去处、游客打卡点。
石滩镇中央湿地公园的蝶变,得益于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我区大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累计投入约1.5亿元用于圩镇风貌品质提升,开展圩镇房屋外立面改造约200栋,改造提升面积约6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超11万平方米,派潭镇美丽乡镇入口通道、正果镇美丽圩镇客厅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案例集(2025年版)。
紧盯乡村风貌品质提升方面,今年以来,我区以广汕高铁(增城段)沿线风貌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按下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快进键”。例如新塘镇以“活力之都、牛仔之城、绿美新塘”为主题,通过荔新路桥底彩绘、瑶田村厂房外立面翻新、永和河公园标识设置等,打造“缤纷社区”与“新塘湖翠”等景观;仙村镇在沙头村苍吓社建设标识塔、升级村口景观,应用“光伏+建筑”,推动房屋、厂房、园区风貌整体跃升;石滩镇突出岭南水乡文化,在葵湖村葵东社改造建筑外立面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同步启动农房光伏试点项目,打造乡村光伏改造样板。
绿美生态建设,既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镇村能级提升的主要举措。自实施绿美增城生态建设以来,我区高标准打造“荔韵·荔湖公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2025年新增植树20.32万棵,排名全市第一,完成森林质量优化提升6.67万亩、景观林改造3200亩,新增“四旁”绿化1541亩,形成“青山环城、绿廊连片、林景相融”的生态格局。
激活三大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区坚持抓机制体制改革,围绕营商环境、项目筹建、农村“三块地”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水电气报装、项目工程总承包更换调处、配套道路与项目用地报批同步······这是我区继创新推行全程领办、带方案出让+五证联发、关键项验收等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2.0版后,于今年再推出改革3.0版,进一步打通项目筹建堵点难点,助力项目建设再提速。截至目前,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3.0版带动全区新开工产业项目16个、新竣工16个,拉动全区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长15.8%,成功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经济领域典型案例全市唯一)。
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我区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增城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例如推进石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完成2900亩耕地提质改造,新增耕地超1020亩;石滩镇水龙村完成全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仙村镇碧潭村为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多户联建集约利用模式,腾挪产业发展用地100亩,形成连片产业用地1649亩。同时,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成立120家“强村公司”,探索“村企结对”模式,强化农村职业经理人引进培育。试点打造腊圃村村民自主改造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示范案例,实施“乡村再造”工程,创新“国企+强村富民公司+村民”的“空心村”盘活模式,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离不开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我区广泛动员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构建多方联动、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广泛发动建筑业企业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实施结对帮扶项目94个,帮扶总金额约1.7亿元。扎实开展“双百行动”,与3所院校合作推进22项校地共建项目,推动48所高校278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镇街共建结对,为“百千万工程”赋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