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

简体 繁体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增城要闻

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增城法治温度可感可触

2025-09-09   来源:增城日报 字号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上门公证服务、半小时法律援助圈、柔性执法……在增城,从个人到企业,从工作到生活,司法局多项举措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暖。

  近年来,区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始终将群众利益维护、民生福祉改善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温度和力量。

  公证服务跑出“加速度”

  解群众“燃眉之急”

  “医生说,每一分钟都关乎希望。”今年7月,眼眶通红的吴女士匆匆忙忙来到增城公证处,丈夫正在一公里外的ICU抢救,急需卖房筹款,却因当事人无法行动陷入僵局。公证处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携带设备直奔ICU病房。在监护仪声中,公证员逐条解释委托条款,协助完成签字,随即返程制证。常规需7天的公证书,仅1小时便带着余温递到吴女士手中。她泪水夺眶而出:“这本公证书,托起了我们全家的希望!”

  “公证为民”的承诺,体现在争分夺秒的生命时速赛跑中。近年来,为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公证法律服务需求,增城公证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例如积极落实公证证明材料清单、一次性告知和首问负责制,提升公证便民服务质效。创新建立容缺受理机制,针对继承公证等手续复杂情况,在基本材料齐全时先行办理、后补材料,并主动协助核查,切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开辟助老助弱绿色通道,优先为残疾人、军人、高龄老人、低保人员等群体办理业务,并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者减免公证费用;对老年人或行动不便人员等特殊群体,以及企业加急、当事人确有紧急需求的情形,均可启动绿色通道进行上门服务办证。除去核实材料时间,承诺7个工作日出证。

  据统计,2024年至今,全区已累计办理各类公证7617件,提供上门服务逾150次,用高效与温情服务践行“公证多跑路,群众少揪心”的宗旨。

  法律援助撑起“公平伞”

  破群众“维权之难”

  “三年血汗钱差点打水漂,是法援把公道拽回了我手里!”屈某红着眼眶说道。他为钟某、某丽公司辛苦干活三年,却被拖欠工资。劳动仲裁因钟某是自然人未获支持,起诉后千页材料堆成山,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增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了解情况后,迅速指派法援律师协助屈某维权,并寻找案件突破口。经多轮协商,法庭上鏖战3小时终达调解:钟某分期支付38.4万元,当天立刻到账28万元。

  2024年,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54件,涉及人数1478人次。刑事案件1019件,涉及1019人次;民事案件235件,涉及459人次;其中劳动争议、追索劳动报酬法律援助案件182件,涉及389人次。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区法律援助中积极畅通维权渠道,努力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的生动实践。

  当前,区法律援助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减证便民,全面推行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大幅减轻群众证明负担,同步落实申请“市域通办”,实现法律援助服务便捷化、均等化。精心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圈”,依托镇街司法所和相关部门建成25个工作站,并主动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精准保障重点群体权益,将新业态劳动者、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靶向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对追索劳动报酬、主张赡养费抚养费等关乎民生的案件,开通优先受理、快速办理通道;开设“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对欠薪案件做到快立、快办、快结。

  行政复议架起“连心桥”

  化群众“心头之愁”

  “这笔罚款负担太重了,实在让我们发愁!”去年11月,患慢性病的王某夫妻(月入不足3000元)不服增城区林业园林局处罚4万余元罚款,申请复议。区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为实质性化解矛盾,走访核实其家庭困境及整改复绿事实,秉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和调解优先原则,积极主动协调沟通,最终促成调解,罚款由42819元减至5000元。该结果既维护执法权威,又化解群众心头之愁,彰显复议为民温度。

  今年以来,区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多元化解机制,大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具体包括:推行“复调对接”模式,出台实施《增城区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对接联动机制,通过“双向沟通+分层协商”和“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促成和解,并提高化解公信力。树立“开门办案”理念,建立“检司联动”机制,邀请检察官参与听证、联合调处;探索建立涉公安类行政争议化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指派公安干警驻点参与调解;依托公开听证、听取意见、制发行政复议纠错风险提示函、行政复议调解建议函等制度,保障群众在行政复议中的“发声”权利,指导行政机关主动纠错或调解。2025年以来,共429宗行政复议案件通过电话询问、当面询问制作笔录等方式听取意见。经协调后撤回复议申请案件70宗,成功调解、和解并出具《行政复议调解书》案件7宗。

  此外,我区还巧借专业“外脑”力量,选聘政府部门委员和专家、学者委员等25人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引入代表委员、律师等第三方力量20人组建行政争议特邀调解员“智库”,形成化解行政争议的矩阵优势。

  执法监督打好“组合拳”

  圆群众“所盼之愿”

  “各部门轮番检查,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区行政执法监督座谈会上,某企业家代表直言痛点。区司法局迅速统筹推进涉企“综合查一次”行动,推动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实施“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检查频次同比减少25.6%。某企业负责人感慨点赞说道,“我们确实感觉到,现在部门指导服务多了,入企检查少了。这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更安心、更有信心。”

  近年来,区行政执法监督协调办公室大力推行涉企包容审慎监管,提升行政执法温度,面向企业的呼声,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让企业和群众可感可及。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区级层面率先探索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对信用良好、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优先采取教育提醒、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给予自行纠正的“观察期”。创新实施“观察期”制度以来,全区已适用案件18件,惠及16家企业。精准适用“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裁量基准,降低对企业经营影响。2025上半年涉企不予行政处罚及从轻、减轻处罚案件423宗,占立案总数45.29%,减免罚款335万余元。推行“综合查一次”并全面实行“亮码入企”,建立跨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制定联合检查计划,严格贯彻落实“亮码入企”和入企检查通知书制度,减少涉企检查频次与随意性。2025以来各执法单位亮码5149次,发通知书2034份。


新葡京博彩 im电竞 DB真人 博彩app 皇冠体育 足球外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