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

简体 繁体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增城要闻

增城积极探索“初老服务老老”养老新模式 睦邻互助织就城乡养老幸福网

2025-08-22   来源:增城日报、广州增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字号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城乡的当下,增城区以“睦邻互助”为纽带,以社区和农村为主阵地,探索出“初老服务老老”这一充满温情的互助养老新路径。一批身体硬朗、热心公益的“年轻老人”主动走出家门,将关爱与技能化为实际行动,为高龄、孤寡、困境长者撑起温暖的夕阳红。这场银发族的爱心接力正在增城各镇街生动上演,构建起一张充满人情味的城乡养老幸福网。

激活银发力量:

低龄长者从“受助者”变“守护者”

  增城区积极撬动“初老”资源,推动低龄长者从“被服务者”转型为“服务提供者”。

  在精准发掘激活潜能方面,各镇街社工站深入社区,招募50-70岁身体健康、熟悉村情的初老长者组建志愿队伍。荔城街第二社工服务站利用农村留守初老妇女熟悉邻里、善于沟通等优势,组建“银龄志愿先锋”队伍,激活其内生动力,构建“初老助老老”社区支持网络;永宁街社工站响应退休初老居民发挥余热的心愿,将社区退休舞蹈队转型为专业为老服务志愿队伍,让艺术特长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专业培训赋能成长是关键一环。社工运用专业组织与培训技术,通过基础及分层培训、技能提升、团队建设等方式,助力初老志愿者灵活转换身份,应对长者多样化需求,实现“老有所为”。石滩镇第二社工服务站组建“义起成长”志愿者培育小组,联动政府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等资源提供系统培训;增江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为耆英志愿服务队提供急救知识、沟通技巧等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此外,通过建立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初老志愿者自我认同,持续参与服务。荔城街第二社工服务站通过“巧手作品展”“志愿服务风采墙”等活动,表彰优秀志愿者、分享服务故事,激发积极性;朱村街“幸福敲敲门”行动队长秀姐四年来累计服务1440多人次,志愿时长超2000小时,她表示:“看到老人们笑,我自己也觉得日子有奔头。关爱与被关爱,都是福气啊。”队里不少初老志愿者像秀姐一样,在助老中找到自身价值,因共同使命形成凝聚力强、行动力高效的团队。

640.png

多元服务送上门:

初老志愿者化身“多面手”暖人心

  在志愿活动中,初老志愿者们化身“安全员”“贴心人”“健康使者”“艺术家”,将服务精准送达高龄长者家门口。

  聚焦农村困境长者居家安全需求,荔湖街社工站开展“安居计划”与“居家不倒翁”项目,为长者安装带灯拐杖、移动马桶等设备,协助改造厕所扶手等,惠及16户困难家庭;增江街耆英志愿服务队在初溪村、陆村村开展居家消防安全排查,普及知识并排查隐患;小楼镇推动“邻里互助”,动员邻里“结对”,由年轻长者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日常居家安全支持。

  关注老人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朱村街“幸福敲敲门”初老服务队50名成员多为60岁以上“退而不休”的热心长者,恒常入户陪伴困境长者,队长秀姐常说:“敲敲门不只是敲门,是要敲开老人的心门。”荔城街联动中低龄长者与12名困境长者结对,耆友志愿者每周上门,结合雷锋月、冬至等节日,联合爱心企业等提供“爱心餐”,通过饺子宴、聚餐等形式传递温暖。

  为打通村居健康服务“最后一米”,正果镇开展“耆心相护,关注健康”活动,初老志愿者入户讲解保健常识,为高血压长者测量血压并宣传防控知识;石滩镇“耆乐融融志愿小分队”每月入户提供血压血糖测量、健康宣教等服务,参与社区义诊;中新镇联动南池村“初老巾帼志愿服务队”与亲子家庭开展公益活动,为高龄困难农户纾解丰收季难题,初老志愿者还为88岁肢体残障的张奶奶烹制暖心午餐。

  初老志愿者们还以多样化文娱活动丰富长者精神文化生活。派潭镇初老“艺术家”在传统节日开展演唱经典老歌、演奏乐器、戏曲表演等活动;永宁街初老志愿者将才艺转化为服务,形成“入户探访+文艺表演+生日关怀”模式,定期入村开展慰问表演,已为9个农村社区提供慈善汇演及生日会服务,超900人次受益。

社区协同发力:

激活村居养老内生动力

  “初老服务老老”模式的生命力,源于社区多元主体深度协同与当地资源有效激活。

  社工站发挥核心枢纽作用,从需求评估、队伍孵化、资源链接到服务督导,全程提供专业支撑。荔城街“耆彩生活,积极乐龄”暖阳计划通过“赋能-服务-互助”闭环,唤醒初老妇女潜能,传递温暖并构建“银龄”支持网络;永宁街社工为退休舞蹈队转型制定服务蓝图,提供专业培训,链接培育项目资金,保障志愿队伍可持续发展。

  “五社联动”汇聚资源,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紧密协作破解瓶颈。荔湖街“居家不倒翁”项目联动广州市慈善会、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等资源,为困境长者与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全改造;新塘镇“益+米食”志愿助困项目凝聚党员志愿者、爱心居民等,结合本土“米食文化”服务老旧社区孤老或孤残群众,部分受惠对象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实现自我价值。

  邻里交流和互助活动重塑守望相助的乡村共同体。小楼镇通过“谈天说地”邻里交流活动,组织年轻长者和高龄长者互相学习,提升居家安全与健康管理意识,形成“无合约共同体”;永宁街翟洞村创建“老‘友’意思了——老年人邻里互助小组”,采用“1名困境老人+1名邻里朋辈”模式,3对组合与村民参与艾草捶传递活动,服务52人次;叶岭村“银发老友记”活动通过“新潮游戏+跨代互动”,让邻里重拾温情。

  增城区“初老服务老老”实践,以乡土邻里间的朴素温情回应老龄化时代命题。睦邻互助重塑邻里纽带,让低龄长者从“闲居者”变为“贡献者”,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让高龄长者获得贴心、可持续的照料与陪伴,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当银发力量被唤醒、互助基因被激活,乡村不仅留住烟火气,更铺就“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之路。这份“以老助老、守望桑榆”的增城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模式点亮温暖而可持续的星火。

九游体育 DB真人 澳门网上博彩 皇冠体育 IM体育 专业的中文博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