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增城,书香正浓!恰逢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南国书香节正在广东全省火热联办,由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增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增城区图书馆、增城区作家协会、增城区朗诵协会承办,中国体育彩票大力支持的“好书相约”第二十四期“悦读荔乡阅见世界”主题活动在增城图书馆举行。活动邀请八位扎根增城、热爱增城、书写增城的本土作家,以及多位优秀朗诵者,通过著作推介、创作分享、诗文朗诵、现场赠书等环节,引领读者深入感受创作之趣、阅读之美,为书香增城建设注入鲜活的本土文化力量。
诗心咏叹:以文字镌刻生活与远方
“文学是看到远方和希望的种子,诗意流淌于日常生活,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骆伟杰结合其首部诗集《歌声》,以“如何结缘文学”开篇,分享自己真挚而热烈的精神世界。随后,汤沐蕊同学深情朗诵了诗集中的《流淌》,诗歌以“增江”为书写对象,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时代变迁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构建起一条贯穿时空的精神长河。
诗集分享环节,四位诗人以迥然各异的风格,呈现了增城文学的多元意蕴。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徐文锋畅谈了对诗、诗意的看法,认为好诗应该具备感人、富有情趣、新质特质等元素。他的诗集《随风集》收录116首诗作,从“为爱而歌”的红色礼赞,到“荷锄拾趣”的田园闲适,既有时代的宏大叙事,也有个体的细腻表达。朗诵者钱晓晶吟咏了《我喜欢今天的天空》,让现场观众置身于孩童柔软的童真世界。
从事教育工作的诗人周华龙,则为大家分享充满哲思的原创诗集《天使的烈焰》。他将半生漂泊的感悟凝练成诗,写下对青春、人性的深刻审视,引发观众极大共鸣。周华龙坦言:“这本诗集几乎全部诞生于凌晨的寂静里,这让我在白天的忙碌中始终保有清醒和热情。”随后,郑晴丹朗诵的《梦幻畅想曲》,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呈现作者对岁月与生命的深情告白。
诗歌是语言的精粹,是情感的秘语。诗人沐羊的《好多人从这里拾级而上》,以二十年创作跨度,呈现了一部“心灵成长史”。而刘带喜动情地朗诵了其中的《下班的米妮》,语言轻快梦幻、节奏灵动,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叙事求真:小说与文史中的增城印记
“阅读和生活是创作最好的老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魏伯娣的短篇小说集《星愿》,以22个现实生活故事为题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描绘小山村村民的淳朴生活,展现城乡变迁中的细腻情感。温晓伟、刘带喜联袂朗诵了小说《山稔子花开红艳艳》选段,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活趣事让现场听众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作为一名文史研究者,作家邱晓青分享了自己主编的《孙中山与增城》。书中考证梳理了孙中山祖居地与增城正果镇孙屋村的渊源,以及孙中山与增城人尹庭湖的情谊,填补了此段文史研究的空白。冯虹朗诵了书中片段《孙中山的布衣之交尹庭湖》,让观众感受增城与伟人孙中山的深厚联结。
散文抒怀:在城乡之间寻找心安之所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兴武的著作《遇见》,以34篇散文串联起童年时代对美的憧憬、在第二故乡增城的生活、文豪欧阳修的勤政为民风采、江南水乡回忆等丰富内容,文笔简练质朴、含蕴隽永。他谈及坚持写作的重要性:“今年我给自己确定的写作任务,就是完成‘乙巳年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散文写作,共计 24 篇,每 15 天完成一篇。这样给自己定下任务,可以克服‘懒惰’,不让热爱仅仅停留在嘴上。”
青年作家何爱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此心安处》以城乡规划师的视角,记录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命运。书中“眷念乡村”篇章以老屋、古树、乡音为情感载体,“行走城市”篇章则深刻反思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吴小芬深情吟诵了散文《母亲与香菇》片段,文字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母爱的礼赞。
活动尾声进行了作家签赠活动,近两百名市民手捧八位作家的著作排队签名,互动场面温馨热烈。市民王女士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接触本土优秀作家,更感受到增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扎根于荔乡土壤的作品,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连接个体记忆与时代脉搏,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未来,广州市增城区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让更多人在阅读中感受荔乡之美,阅见广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