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概况
派潭镇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北回归线穿镇而过,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9.1万人。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即于南昆山麓建圩,彼时山涧杨梅树繁多,古称杨梅都。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沿用至今。古往今来,派潭一直是广州北部的农业与商贸中心,是融会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重镇。
自然条件
派潭镇是广州东北部生态屏障,被誉为珠三角地区的“绿肺”,森林总面积31.2万亩,森林覆盖率71.67%。地势北高南低,以山地为主,东北部为南昆山脉,牛牯嶂山海拔1088米,北部七星墩山中有我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派潭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6°C,降雨量2200毫米。辖区内有派潭河和大封门水库等河流水库资源,溪河交错,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四季宜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荔枝、龙眼、大红柿、凉粉草、粉葛等,其中樟洞坑荔枝、邓路吓凉粉草、密石红柿、拖罗粉葛是增城有名的土特产。
经济概况
202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全年完成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37亿元。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森林海旅游度假区(三期)等重点项目动工建设,迪波拉乐园、佳松岭滑翔伞基地等项目以及6家民宿新开业,入选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名单。全镇已建成星级标准温泉酒店7家、乡村民宿130多家、农家乐66家,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曾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镇、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绿美园等称号。
人文发展
派潭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史料记载,派潭客家人多于明清期间从粤北的新丰一带迁入。几百年来,客家先民在这块贫瘠而富有的土地上开荒垦殖,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立了新的家园。他们恪守“耕读传家”的传统,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仅近代以来,偏在一隅的派潭,就走出过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前清翰林赖子中、民国要员赖作洲、革命前辈宋刚、陈李中等客家人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派潭人坚决站在正义和革命的一边,使派潭成为东江革命斗争重要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派潭客家人继承和发扬了大量客家特色的民间文化和习俗,如客家山歌、舞春牛、舞貔貅等。派潭民间艺术“舞貔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和“舞春牛”是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8月起,举办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并火速出圈,通过“村晚”舞台轮番展示生态旅游产品、非遗文化、特色农产品,24场活动吸引线上线下浏览量超2.5亿人次,入选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2024年度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基础设施
目前派潭农村实现了100%村村通水泥路、通路灯、通自来水,村社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光纤通讯等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向所有村庄覆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近年来,派潭不断完善镇区配套功能,改(扩)建了敬老院、派潭医院、影剧院、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重要民生工程,各行政村的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休闲小公园、篮球场等设施逐步完善。全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舒心和丰富多彩。
名胜旅游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是省内乃至华南地区有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28℃-73℃,日出水量4000吨;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428.5米)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有围绕瀑布沿山修建号称“天南第一梯”的9999级登山步径;有九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其中牛牯嶂为增城最高峰,海拔为1088米。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分为白水仙瀑景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门景区、高滩温泉景区、车洞水车景区、牛牯嶂景区等景区。
近年来,派潭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做强做优做大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核心,争当增城创建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排头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居目的地。全力打造白水寨国家5A级景区、森林海国家级级旅游度假区、派潭生命健康小镇,发展全域旅游。建成营业的星级标准酒店有:森林海度假酒店、白水寨嘉华温泉度假酒店、香江健康山谷、合汇温泉酒店、三英温泉度假酒店、碧桂园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高滩温泉酒店。建成营业的乡村民宿130多家,其中宿山房、麦客72HOUSE、邓村石屋、四季田园等多家高端精品民宿深受市场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