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年俗品年味!增城“挂绿人文讲堂”细述舌尖上的浓情
当团聚的欢声笑语响起,当美食勾起跳跃的味蕾,当各类新春元素碰撞而水乳交融时,人们便知,人间和美的年味将至。
1月20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打造的“挂绿人文讲堂”第十一期“舌尖上的年味”主题讲座,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讲座特邀增城日报社原社长黄卓夫主讲,带领市民群众寻迹年味美食,感受传统春节美食文化里的独有温度。
“在辞旧迎新的时节,我们都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黄卓夫表示,这是“年味”的深层精神意涵。烟火升腾的喧闹气象,岁暮团聚的美好期待,都将化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寻。
舌尖之上:细品年味情更浓
四方美食,万千美味,都不敌春节里的一抹“年味”。那么何为“年味”?讲座现场的观众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
“年味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温馨感受。”“年味是吃美食、逛花街、走亲戚……”“年味就是在迎接新的一年时,犒劳我们自己的那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正如现场观众所说,年味气息存在于每一个或抽象或具象的地方。
黄卓夫从文化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年味,是人们承袭文化传统,一起欢度春节,并以程式化的民俗活动形式积淀下来的烟火味道。”年味是年俗的味道,年俗衍生于风俗,风俗则源于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接下来,黄卓夫围绕年味的文化特征层层剖析,并以增城为例谈到:“增城走过一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其文化特质是:以趋善祈福为目标,以敬神祭祖、睦族兴家、消灾弭难等活动为载体,以隐喻、象征的意念性、模糊性为思维方式,结合自身地缘和农耕时节特点,在规定的日子或节气里,开展模式化、程序化的各种时俗、神诞和节庆活动。”
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年事活动繁盛多彩,美食则是其中的头等大事,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味当先。
作为千年古邑的增城,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和谐共处,桑田无垠、四野飘香,诞生了不少名产美食,其中既有正果云吞、兰溪濑粉、鹅汤糍等非遗美食,又有岳村鲮鱼皮、派潭烧鸡、石滩河鲜、三江全牛宴等特色菜点……
在众多年味载体中,黄卓夫着重介绍了几款特色美食:米饼、米橙、油糍、萝卜角、鹅汤糍、虾堆。“其中,虾堆等美食成为了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卓夫有声有色的介绍,让浓厚的年味流淌进观众心间。
年“味”,是文化、是记忆、是共同的情感,也是对当下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映照。物资丰盛、美食多元的当下,“食在广州”的广府家庭,总会提早做好春节家庭餐桌的美味规划。
“美味并不一定是珍馐,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那份家人闲坐,酒酣耳热的节日温情。”黄卓夫说。
美食之外:更有风味满人间
年味,载于美食,承之民俗,浓在人心。它不仅仅只是物质的繁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美体现——
讲座现场不仅有多姿多彩的年味美食分享,还有传统民俗知识科普。“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吃过笑口枣,来年哈哈笑。”这简单的炸物美食贺词,虽然朴实无华,却饱含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愿景。
为什么广东地区的人们喜爱在春节期间吃炸物?对于这一问题,黄卓夫向观众解释道:“传统习俗认为,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能开火做饭,旧时的人们便会在大年廿四热油煎炸贺年食品,而炸物存放的时间较长,因此即使不开火也可以吃到元宵节的来临。”
“想不到小小的煎堆、油角背后还有这样的来历,真是长知识了!”现场观众李女士兴奋地表示。
1995年版的《增城县志》曾这样描述增城春节面貌:“农历十二月,节前近20天,家家户户准备年事,包括制腊味、炒米饼、夹糖环、炸煎堆、角仔等年品。还修房舍,扫屋,洗家具、衣物、杂物及准备小孩过年的新衣服。”
腊八过后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接下来,腊月二十三日“谢灶”,除夕夜张贴春联,初一交晨放爆竹迎新年,年初三宰鸡、鹅祭神,初七备三牲祭神,元宵节在家祠挂花灯……从腊月到正月十五,结合了岭南民俗的特色春节活动,激荡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如此热闹张罗,目的就如增城历史文化名人赖际熙所说的“雍雍然于饮酒而寓睦族之意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味就是团圆的味道,是幸福温暖的味道,是喜庆吉祥的味道,是辞旧迎新、祈盼祉猷并茂的味道。”黄卓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