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

  •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非遗 | 广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 欢庆丰年,随心歌舞 ——增城舞春牛王木森

    2021-06-28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是战国的《吕氏春秋》记载古代部落的歌舞盛况:三个演员手执牛尾做成的鞭状道具,脚踏地而舞,同时唱起分节歌形式的歌曲。

      葛天氏为祝愿畜牧兴旺,农业丰收而创作的歌舞与广东增城的客家“舞春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舞春牛”又称“闹春牛”“跳春牛”或“春牛舞”,是汉族地区一种常见的民间歌舞形式,是宋后南迁的客家人保留自中原的一种迎春习俗。

      “增城舞春牛”主要流传于增城市荔城街、派潭镇等客家村落,由三位演员分别扮演男主角“阿养哥”、女主角“阿娇”和配角“阿牛哥”进行歌舞表演。

      演唱的主要曲调是“春牛歌”(又称“黄牛调”),歌唱“贺牛”“贺犁”等内容,有时也会加入“采茶调”、传统山歌或现代山歌作为插曲,来丰富演唱的内容。

      舞春牛的舞蹈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性,男演员大多按歌的节拍或词意而动作,例如摸摸牛头、牛角、牛身等,少有规范性的舞蹈。

      “派潭舞春牛”在传统舞春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如劝诫群众远离赌博、促进家庭和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节目,把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内容相结合,成为增城客家文化标志之一。


      王木森,“增城舞春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年73岁。

      20多年前,50岁的王木森回到家乡,开始潜心学习舞春牛,并与一群志趣相投的舞春牛爱好者,组建了“增城区派潭镇客家山歌春牛队”,目前已演出数百场。

      王木森说:“我从小就喜欢舞春牛,希望自己还能再舞20年!”他谈起舞春牛,他有说不完的热爱。

      图片


      以前的“春牛”由竹子和布等材料制成,将纸和黄色绸缎扎成一条“牛”,有牛角、牛嘴、牛身、牛脚和牛尾等,惟妙惟肖,俨然一头健壮的黄牛。牛肚为空心,以便舞春牛时演员能背起。

      现今的“春牛”是以铁艺做其骨架,再用类似于黄牛皮色的绒布进行包裹做成牛皮制成,有滑轮又有犁,无须真人进行扮演“牛”,演出时,仅需将其推出,然后做出鞭打动作,或带其转圈等简单动作完成即可。

      其他的道具有牛鞭、鞭牛、犁、锄头、花篮等。伴奏乐器则主要是梅花秦琴、中阮、高胡、锣、鼓、镲各一。

      图片


      2009年,增城“舞春牛”成功入选为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派潭的不少客家村,至今都喜欢在春节或在耕作时舞春牛,寄托着客家人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以及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世界杯下注 皇冠体育 线上赌博app 开云电子(中国)官网 im电竞 金沙娱乐城